在管道和壓力容器的焊前預熱和焊后熱處理工藝中,采用中頻感應加熱電源取代火焰或電熱片具有加熱速度快、能量利用率高、加熱成本低等優勢。然而在焊前預熱工藝中,經常會遇到需要一邊焊接一邊加熱的工況,因而需要分析焊接工藝和感應加熱工藝之間的相互影響。通常感應線圈內通過的是中高頻交流電,感應線圈內產生同頻率的交變磁場。從理論上說,中高頻交變磁場的頻率較高,對直流埋弧焊電弧的形態幾乎不產生影響。
中頻感應加熱電源加熱工件本身就有退磁的效果,在加熱過程中和加熱以后不會對工件產生磁化,因此不影響工件的后續焊接。Z后中頻感應加熱電源產生的交變磁場,在工藝設計不合適的條件下會形成一定程度的電磁輻射泄漏,但該電磁輻射強度隨距離呈指數下降,在距離感應線圈半米的位置其電磁輻射,已經幾乎與普通家電產品的相當。如果工藝設計合理,則95%以上的能量會集中于被加熱的工件,電磁泄漏可以忽略不計。因此,設計合理的電磁感應工藝對于窄間隙埋弧焊機頭幾乎沒有電磁影響。
其次,焊接工藝對感應加熱工藝的影響。焊接過程中電弧的強弧光和焊接飛濺會對感應電纜造成熱傷害,電纜溫度過高則會影響感應加熱效率。埋弧焊接工藝無可見弧光和焊接飛濺,焊接過程中感應電纜的熱損傷可忽略。在焊后熱處理過程中,需要考慮工件的高溫對電纜壽命的影響。通常電纜的絕緣層采用高分子材料制備,對高溫極為敏感,一般電纜自身的溫度超過200℃后絕緣層即被破壞,電纜的載流能力迅速下降,同時感應輸出功率也急劇下降。因此電纜的耐高溫性能對電磁感應加熱極為關鍵。
Z后,焊接過程中也有可能出現焊接設備對感應電纜的機械損傷。中頻感應加熱電源電纜一旦出現大變形、折彎、局部破損等機械損傷,需要及時更換,否則會在感應加熱時,因為斷裂處電阻增大產熱導致電纜溫度劇升。